新聞來源:
更新時間:2025-08-26 09:57:36
責任編輯:鄭順
在“一帶一路”倡
然而,在規模擴張的同時,留學生教育領域也暴露出若干亟待解決的問題。長期以來,為了增強我國在全球高等教育中的影響力,提升高等教育話語權,國家采取了設立較為寬松的入學門檻、較低的學業要求、差異化管理的學籍制度以及提供較高的生活保障和加大獎助學金投入力度等措施吸引留學生。這些措施雖取得一定成效,但隨之引發的“留學生超國民待遇”“來華留學門檻低”“低質量留學生影響教育公平”等社會爭議也日益凸顯,對多元化背景下的留學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在當前留學生教育從擴大規模向內涵式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向管理要“質量”,以管理促發展,提高來華留學生管理水平亟須提上日程。針對來華留學生實施跨文化趨同管理已成為現實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兩個維度看跨文化趨同管理
跨文化趨同管理包含趨同化管理和跨文化管理兩個維度。所謂趨同化管理,是指在來華留學生管理過程中采取與本國學生相似或相近的標準,對留學生的招生、培養、教學、生活等方面進行管理,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所謂跨文化管理則是在認識和分析來華留學生文化差異的基礎上通過對多元文
趨同化管理強調的是一致性,即來華留學生與中國學生應該被同等對待,本質上是強調教育公平。跨文化管理強調的是多樣性,即來華留學生的不同文化背景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本質上是承認文化差異性。趨同化管理偏剛性,強調底線思維。跨文化管理偏柔性,強調以人為本。跨文化趨同管理意在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兼顧留學生管理中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強調兩種管理方式的優勢互補。既嚴守底線,又以人為本,實現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高度融合,是一種既堅持異中求同、又兼顧同中有異的管理方式。
來華留學生具備文化多樣性與多元化背景(特有的語言、文化、宗教、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跨文化適應性問題一直是嚴重影響留學生學習和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跨文化趨同管理理念的提出,在保證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來華留學生的文化差異,更好
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當代使命
教育管理手段的價值實現取決于目標導向。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當代使命可以凝練為雙重維度:其一是培育具備專業素養的高質量國際人才;其二是塑造知華、友華、愛華的文化使者。具體而言,當前我國留學生教育有兩個培養目標:一是通過教學相長的互動機制,使來華留學生在知識結構、技能體系、文化素養等方面達到較高標準,為其成為復合型人才奠定基礎;二是通過文化培養,使來華留學生形成對中國文化的認知理解、尊重認同乃至價值共鳴。以上兩點,都要求跨文化趨同管理必須構建目標響應機制,確保管理實踐與人才培養目標形成動態適配。
學校全過程質量管控體系如何構建?
以跨文化趨
要做到以人為本,充分尊重來華留學生的文化差異,高校應構建四維文化響應體系。
建立跨文化趨同管理協同保障機制
為了實現跨文化趨同管理的有效落地,除了意識和措施到位之外,還需要構建“政策引領-隊伍支撐-資源保障”的協同保障機制,為管理工作開展提供必要支持。
首先是完善政策制度。2018年教育部出臺了《來華留學生高等教育質量規范(試行)》,為政府管理、學校辦學、社會評價提供了一定的指導和依據,但相關政策仍較為泛化。下一步,應加速制定來華留學教育質量認證體系標準,引入專業第三方機構實施認證評估,構建包含認證審查、質量評估、督導反饋在內的全流程保障機制,通過標準化監管手段規范留學生教育服務,推動國際教育服務體系的規范化發展。同時,國家還應推動建立留學生學歷等信息查證系統,指導學校合理規定留學生的具體入學標準,通過多種手段加強對招生的監管,形成一套完整、可靠、具體的招生方法和技術手段,著力從源頭突破趨同管理難以推進的困局。
其次是建強管理隊伍。高校應建設一支高水平留管隊伍,精心選拔專業化人員并對其進行正規管理培訓,確保在達到綜合素質、外語水平、跨文化能力等方面要求的同時具備底線思維和跨文化管理意識,具備實施跨文化趨同管理的能力;嚴格落實教育部對留學生輔導員規定的相關要求,在選優配齊的前提下重視并關注留學生輔導員隊伍的內涵式發展,要求其具備堅定的政治素養、豐富的理論知識、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學生工作管理能力、合格的心理素質、較強的危機應對能力以及良好的自我修養;合理吸納部分留學生進入到管理隊伍,作為管理者充當各個國家或地區留學生群體的溝通橋梁,增加來華留學生對學校管理的參與感。
最后是優
(作者龐甲光系成都理工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務科長)
信息產業部網站備案:蜀ICP備09029749號-1 眉公網備:51140002000014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號:(川)字第115號 網站支持IPv6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信息來源于互聯網,如有侵權敬請告知!網友在本站發布的信息與本站無關或者不代表本站觀點。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51120180003 聯系電話:028—38166899 網絡侵權舉報電話:028—38166899 舉報郵箱:346536593@qq.com
分享到